当前位置:首页 > 热点 > 正文

去年债牛“扮靓”多家A股银行年报,今年一季度能延续吗?业内:调整不及时或浮亏

  财联社4月3日讯(记者 梁柯志)上市银行年报发布进程过半。财联社记者发现,在息差和规模双重压力之下,去年的债券投资大幅增长成为成为不少银行的业绩亮点之一。

  如建设银行非利息收入为1,602.69亿元,较上年增加77.66亿元,其中投资收益214.17亿元,较上年增加45.30亿元;

  招商银行净利润1391亿,非利息收入1262亿,其中以债券为主的投资收入298亿,增长34.74%;

  重庆银行其他非息收入26.16亿元,同比增长11.16%,主要由投资收益同比增长17.5%贡献。

  不过,北京某大型券商固收分析师对财联社表示,今年一季度以来受到流动性和资金利率上升,债市波动较大。预计去年底“高仓位”的银行投资收益会受到明显影响。

  上海某机构债券投资经理对财联社证实,1月底以来债券“市场不好”,部分银行等主体在提前兑现债券收益,降低持仓比例,“这也是顺应市场变化操作,没办法的事情”。

  机构预计:一季度银行投资收益或普遍浮亏

  4月1日,浙商证券分析师梁凤洁发布报告认为,去年末债市走牛行情吸引“银行显著增持债券”,目前已发年报的22家上市银行,其金融投资同比、环比分别+13.4%、+4.4%;分类型看,国有行、股份行、城商行、农商行金融投资环比分别+4.6%、+3.5%、+12.6%、3.4%,城商行增幅最大。

  如中收和其他非息收入表现抢眼的重庆银行,银河证券报告分析,其去年第四季度的其他非息收入26.16亿元,同比增长11.16%,较2024年前三季度提升5.8pct,主要就是由投资收益同比增长17.5%贡献。

  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

  上述北京分析师表示,一季度资金利率走高,资金面处于紧平衡状态,导致债市呈现短债利率承压大幅上行、长债滞后跟随调整的特点,走势和环境与去年末相比“差了很多”。

  上述投资经理也认为,一季度市场落差较大,如果机构未能做好调整情况下,可能会直接影响一季度收益数据。

  梁凤洁统计分析22家上市银行认为,截至3月28日,3年期国债已较2024年末上行超过40BP。若假设交易盘债券平均期限为3年,且上市银行未进行有效风险对冲,那么潜在浮亏可能蚕食9.3%的其他非息收入。

  在这一算法下,工商银行、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浮亏占其他非息收入比重较大,分别为14.2%、17.1%和20.3%,其中工商银行潜在浮亏106亿,绝对数最高。城农商行受影响较小,最高的是重庆银行潜在浮亏3亿,占比13.4%。

 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,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在业绩发布会上也承认,今年前两月,债券市场利率有所反弹,必然会对债券估值产生一定的影响。招行判断,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择机降准降息的大背景下,债券利率可能会震荡向下。因此,尽管一季度估值存在一定的压力,但全年其他非利息净收入有可能企稳。

  投资收益占比高需要调整?

  近几年债牛行情,以债券为主的投资收益成为中小银行非息收入的主要增长来源。

  据贝壳财经统计,42家A股上市银行2022年、2023年均有近一半数量上市银行投资收益占非利息净收入比例超50%。

  此前,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曾表示,投资收益占比过高,可能导致部分银行收益来源不够稳定,受金融市场波动大,同时也可能出现少数银行过度“冒险”增加风险资产配置。

  在机构看来,东边不亮西边亮,股债市场存在跷跷板效应。一旦债券投资收益下降,可能股市刚好带来佣金收入会增长。

  彭家文认为,今年来看,非利息净收入的变动情况跟去年相比变化较大。如果今年资本市场整体企稳向上的势头能够确立,招商银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增长有信心企稳回升。

  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在业绩会上也提到,债券承销、债券投资规模已经做得比较大,未来要在并购融资、权益投资,围绕着基于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,支持并购、孵化相应的企业,扩大银行投资范围和收益,从而在科技金融的服务上形成闭环体系。

相关文章:

文章已关闭评论!